English

小农意识是科技兴国的障碍

1998-05-29 来源:光明日报 记者 叶辉 我有话说

本报杭州5月28日电(记者叶辉)《代铜材料为何七年徘徊》难以产业化?本报今天刊出这一报道后,记者采访了有关人士,不少专家谈了自己的看法。

浙江农大党委书记童芍素说,光明日报开展这个讨论很有必要。知识经济的浪潮汹涌而来,势不可当,而我们不少人还沉浸在小农意识中不能自拔。代铜材料这一成果主要是为小农意识所困。小农意识是一种私有意识,只顾眼前利益,只满足于保住既得利益,狭隘的小农意识是科技兴国的障碍。这次讨论若能促进人们观念的转变,那会很有意义。

浙江大学副校长吴世明把代铜材料的际遇称作是“中国古老的文明和现代文明的一次交锋,一次撞击”。他说,是小农意识禁锢了代铜材料这一成果,而小农意识是中国几千年古老文化的一种表现;代铜材料是高科技成果,是现代科技的产物。深受小农意识影响的农民在致富这一本能驱使下追求科技成果,当他们一旦占有了这一成果并获得一定利益时,浸透在他们血脉中的小农意识就主宰了他们的行动,他们故步自封,小富即安,不思进取,古老文化和现代文明就这样在代铜材料的产业化过程中进行了交锋和撞击。

浙江大学金属材料研究所所长杨全教授得知盛纯乐的际遇很惊讶。他说,在改革开放、科教兴国的今天,居然还会发生这样的事,很难令人理解。这项成果要是在城市,在高校,早被抢走了,怎么可能窝在一个地方7年无法产业化呢?

杭州一些读者对盛纯乐的行为不理解:当年他有勇气离开国有企业,现在为什么没勇气离开村办企业呢?童芍素认为,盛纯乐被困,说明我们有些地方的环境还不适合知识分子发挥才干。要给科技人员创新的自由,支配成果的自由,甚至闲暇的自由,知识分子的许多思考是在闲暇时完成的。一些读者认为,盛纯乐是匹千里马,但他太软弱,缺乏市场意识,这也是这项成果难以产业化的原因。吴世明认为,盛纯乐的际遇再次说明,知识分子是所有人群中最不懂得保护自己的人群,这是中国的文化造成的。有一个例子很说明问题:在消费者投诉中,知识分子最少,他们羞于争名于朝,争利于市,在利益的纷争中,他们往往是弱者。杭州一位读者说,中国知识分子的济世之才往往需要伯乐的赏识,他们的生存本领、适应性和随机应变远不如其他人。今天,知识分子正经历市场经济的洗礼,开放、竞争、风险已成为这个时代的特征,两军相逢智者胜,狭路相逢勇者胜,中国的市场经济呼唤智勇双全、大智大勇的知识分子。

对灯塔村的书记,不少读者持批评态度。但杨全认为,不能对他过多责备,他毕竟是一个村的书记,他受地域和历史的局限,不能要求他有远大的眼光。

谈到代铜材料的产业化问题,童芍素说,美国的科技转化率为80%,而我国仅30%。我国的科技人员本来就少,在经济第一线的更少,而在科技人员的价值取向中还存在重理论轻技术、重研究轻应用的现象,这是高校的科研无法进行到底的原因,科技人员往往满足于成果鉴定,满足于出论文,却轻视成果的转化,科技成果只有转化了才是现实的第一生产力。代铜材料的问题实际上就是科技成果的转化问题。童芍素认为,科技成果转化要有几个环节:要有开发前景,有市场,有中试基地,有一个转化的机制,发明者和应用者要有互惠互利的利益机制,还要有风险投资,国外有专门来投资科技成果中试的开发银行,以保证成果的转化,在这一点上我们应该借鉴国外的经验。此外,她还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要合理配置资源。我们应尽快建立起合理配置科技成果这一资源的机制。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